今年下半年以来,中国部分外贸企业多了个“小烦恼”:集装箱紧缺,运费一涨再涨,订单在手却要为物流发愁。
中国港口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,10月份以来沿海港口集装箱业务量保持快速增长,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1.1%,增速创今年以来新高。在中国青岛、连云港、宁波和上海等大型港口,集装箱的极度缺乏正导致船舶停泊作业延误,港口承压。不少外贸企业“一柜难求”,以至于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日前不得不发出倡议,建议集装箱产业链企业积极投入到稳外贸的行动中来。
港口是经济冷暖的窗口,集装箱就像这里的温度计,折射出国内经济尤其是外贸回暖的积极信号。
诚然,中国集装箱紧缺与疫情防控期间世界各地港口无法正常运转,散落在各地的集装箱回流不畅有关系,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疫情防控高效有力,饱受疫情侵袭的多国对中国出口的依赖性增强,中国外贸持续向好的轨迹清晰可见。今年前11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速已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,其中出口16.13万亿元,同比增长3.7%。临近圣诞、新年等节日,中国出口可谓旺季更旺。
在集装箱上演火爆行情的同时,凭借运时短、成本低、运能大、零接触、经济环保、安全高效等优势,中欧班列也在异军突起。截至11月5日,今年中欧班列开行达10180列,超过去年全年开行量,运送货物92.7万标准箱,同比增长54%,往返综合重箱率达98.3%,再创新纪录,成为畅通国际物流的“硬核担当”。
位于中国东北的满洲里、正北方的二连浩特、西北部的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是中欧班列四大铁路口岸。今年以来,经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均超过4000列,经满洲里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超过3000列,经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的2000多列中欧班列涨幅最大,为53.4%。
火车一响,黄金万两。随铁轨延伸的不仅是物流干线,更是经贸、人文交流的延长线。中欧班列飞驰的背后,同样释放出了中国外贸稳中向好的积极信号。即使受疫情影响,今年前10个月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外贸进出口合计依然达到7.58万亿元,同比增长1.4%,在中国外贸中的占比提升至29.2%。
透过繁忙的国际物流,我们能够触摸到中国外贸不断向好的发展脉搏。外贸打出漂亮的翻身仗,固然有天时地利的因素,但最重要的还是“人和”,凝聚着从中央到地方以及每个市场主体的辛勤努力与付出,从市场摔打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外贸具备强大韧性,善于危中寻机、化危为机。
接下来一段时间期待中国的外贸企业能够风物长宜放眼量,用好难得的窗口期练好内功,让自身的实力更强,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,巩固住新开拓的市场和商业伙伴,保持住发展的定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