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连池
五大连池市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市,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,黑河市西南部, 小兴安岭与 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。东邻逊克县,西与克山县、讷河市 、五大连池风景区毗邻,南接北安市、克东县,北与孙吴县接壤,西北与嫩江县隔河相望,距黑河市区263公里。
五大连池市的前身是原 德都县,1963年建制。1983年原德都县所属五大连池镇被划为行政区域,成立原五大连池市。1996年原德都县与原五大连池市合并成立新五大连池市,划归 黑河市管辖,原德都县撤销,原五大连池市区域成立风景区管理局,由五大连池市代管。2000年撤销管理局成立 五大连池风景区管理委员会,由 黑河市直属管辖。2012年五大连池市入选中国十佳文化旅游明星城市。
截至2001年3月,五大连池市设有3个镇、8个乡、1个街道。2011年,五大连池市地区生产总值( GDP)实现51.1亿元。
历史沿革
1976年文物普查,五大连池市(原 德都县)境内发现的1 五大连池0处新石器时代文物遗址证明,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。
商周时期五大连池市属肃族居住地,后属岁貊地。 秦汉时属汉岁地或乌桓地,三国时属北余余地。隋唐时属 黑水沫蝎部居住地。辽代为东京道室韦王府辖境,乌延突厥居住地。金代属上京路、 蒲与路辖区,女真完颜部居住地。元代初期属辽阳行省开元路辖区,中叶以后属水达达路蒲与路万户府,为斡赤斤分封地。明代为奴儿干部司纳木河卫兀的河所辖地。清代为 布特哈总管衙门辖区的 达斡尔人,被编为布特哈八旗,德都为正白旗部落居住地。
清 宣统二年(1910年),德都为讷河 直隶属地。
民国四年(1915年)~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德都为克山县第三区。
民国十八年(1929年),设立德都设治局,1933年升为 五大连池县。
1932年~1938年,德都归伪黑龙江省管辖。1939年~1945年归伪北安省管辖。
1945年8月 德都解放,9月又归黑龙江省管辖,同年11月组成德都县民主政府。
1956年3月,德都改为 松花江专区管辖。
1958年9月 德都县并入 北安县,在原辖区设立青山公社,隶属嫩江专员公署。
1963年9月 德都恢复县制,隶属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公署。
1996年6月,将德都县与原五大连池市合并为五大连池市。隶属黑河市。
2000年10月,五大连池市与五大连池风景区分制,原五大连池市成立五大连池风景区管委会,原德都县成立五大连池市,隶属黑河市。
2行政区划
3地理环境
位置境域
五大连池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,黑河市南部, 小兴安岭与 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。东邻逊克县,西与克山县,讷河县毗连,南接北安市、克东县,北与孙吴县接壤,西北与嫩江县隔河相望。闻名国内外的火山旅游、矿泉疗养胜地——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镶嵌在市域西部。地理座标是东经127°37′至125°42′,北纬48°16′至49°12′。东西长142公里,南北宽104公里。市域总面积8844平方公里。
五大连池市
气候条件
五大连池市属 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跨四、五、六3个积温带,有效积温2316.4度,无霜期119天,年平均降水量515.7毫米。
4自然资源
水资源
五大连池市境内3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,300多泉眼星罗棋布, 水资源总量达28亿立方米,具有发展 水产养殖得天独厚的条件。 嫩江左岸的最大支流讷谟尔河东西横贯全境,在其上游建有山口水利枢纽工程。
林木资源
五大连池全市草原面积达260万亩,林地面积524万亩,木材蓄积量64万立方米,主要有落叶松 、柞桦,杨树等10余树种。
动物资源
五大连池市野生动物有熊、犴、鹿、 飞龙等珍贵野生动物,盛产鲫鱼、鲁鱼、鳌花、哲罗等20余种天然鱼类。
植物资源
五大连池市盛产 蕨菜、都柿、黑木耳、 猴头、金叶菜、蘑菇等天然绿色产品和人参、刺五加、 贝母、五味子、 黄芪等上百种名贵中药材。
矿产资源
五大连池市品位在99.7%的脉石英矿,储量在20万吨。花岗岩、珍珠岩、玄武岩、火山砾、河流石、黄沙等储量在4亿立方米以上。
5人口民族
截至2011年,五大连池市总人口为37万人,占黑河市总人口的21%。其中市区人口21万人(农业人口15万人),有汉、满、回、蒙等28个民族。
6城市交通
7经济发展
第一产业
2011年,五大连池市农业增加值实现17亿元,比2010年增长15%。种植无公害农产品180万亩,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,粮食总产达到10亿斤,增长25%。畜牧业增加值实现1.5亿元,比2010年增长10%。林业产值预计实现2.1亿元,比2010年增长12%。转移农村劳动力4.85万人,实现劳务收入4.5亿元。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和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,新打饮水井23眼,灌溉井24眼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1个,带动土地规模经营97万亩,比2010年增长20%。更新大型农机具657台套,农机跨区作业面积达30.2万亩。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扎实推进,创建星级新农村51个。
第二产业
2011年,五大连池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5.8亿元,比2010年增长16.4%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760万元,比2010年增长13.5%。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利税1100万元,比2010年增长35.1%。加快建设宝泉矿泉啤酒、东谕矿泉白酒、北大荒百万吨矿泉水等重点工业项目。节能减排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%。
8社会事业
教育事业
初中
2011年,五大连池市共有初级中学14所,教职工474人,在校生总数为7792人,总建筑面积50957平方米,生均建筑面积6.54平方米,生均图书10.4册。教学仪器、设备按不同类型学校标准配齐率为90%,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%。
高中
2011年,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现有教职工120人,其中专任教师112人,在校学生2024人,36个教学班,有教学楼10504平方米,宿舍楼8600平方米(含食堂)。
医疗卫生
五大连池市卫生监督所成立于2004年7月,为副科级事业单位,设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9名,核定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,隶属五大连池市卫生局管理。截至2008年,全所在岗职工27人,其中:男14人;女13人;本科5人,大专18人,中专2人,高中2人。
市重点医院 | ||
---|---|---|
五大连池市中医医院 | 五大连池市人民医院 | 五大连池市妇幼保健院 |
社会保障
2011年,五大连池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200元,比2010增长12%;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430元,同比增长15%。就业渠道拓宽,城镇新增就业3100人,安排困难群体就业596人,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96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82%。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,职工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及最高封顶线提高,失业保险、工伤保险、生育保险参保比率提高。发放低保和一次性临时补贴救助资金3840万元。